昨晚去公司隔壁银河 soho 的匈牙利文化中心,看了电影《Tercett – Zsigmond Móricz’s Women》, 像舞台剧,讲一个匈牙利作家日格蒙德・莫里茨在结婚 20 年的妻子和演绎他剧本多年的女演员之间摇摆的故事。不论是欧洲还是东方,故事总是相似。
电影模糊了场景,只有简单的高明度的红黄蓝绿纯色简易布景,台词很密集,质量很高。我喜欢的是电影角度没有站早道德制高点去审判任何人,只是一层层剖开不同角色的内心。传统的故事里总有 “原配” 和 “第三者” 两个标签化的对立角色,但如果真的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人,就会明白生活中往往不是非黑即白,标签化任何一方都太过片面。
女演员和剧作家合作多年,这种合作 —— 他写的词经由她读出、演绎出,无疑给双方都带来情绪共振,但她也知道和已婚男人没有可能,因此在剧场化妆间她总对他冷淡回绝。但,她是感性的,她的心不是石头做的,她纠结犹豫,想着他母亲过世时拍一个电报慰问,合乎礼节,不算过分吧。但她故所深沉严肃官方的电报留言还是泄露她有所松动的心。
妻子在作家的电脑里看到了他的文字,知道他精神已经出轨,她难以接受,她爱他,她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,只对他感兴趣。她不再冷静,开始失态。他离开家到维也纳去,她吃安眠药扮作自杀骗他回来……
如果说以上都是出轨戏的 cliché, 更吸引我的是一些细微的东西,比如女演员在演绎台词,作家和妻子在台下观看,那台词其实是作家妻子说过的话,他们争吵时说过的话。前几幕两位女性都是分开讲述,直到几幕之后,她和她终于出现在同一幕,电影里妻子穿上了演员的演出裙袍盘起头发,演员的脸又换上了妻子的着装,一时间分不清她和她谁是谁,谁是这段关系中的主体,谁是侵入者。作家爱的又是谁,或者说他只爱他自己,所以在出轨被发觉后他的第一选择是逃避,他离开家住到酒店里,但还是给演员不断写信,又在回家见到妻子时说爱她,送她裙子(却又很像女演员的一条明黄色的裙子)。
但好在这部电影里没有道德批判,日常网络上道德批判的论调让人厌倦。真实的人类情感可以有多复杂?很难用几个维度去定义,他就是这样的他,他的脸也可以换做别人的脸,人的情感有时候连自己都没有办法。但对妻子来说,最杀人的不是他的爱消失了,而是温柔者的冷暴力,温柔者用自己的柔情蜜意让你甘愿把自己的心拱手呈上,但温柔者的冷暴力比本身暴戾者的冷暴力伤人更深,因为你不光受伤还会自我怀疑,甚至崩塌。
对一个女性而言,在不同的关系中,她可能是 “妻子”,也可能是 “女演员”,只是取决于她的立场。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可能同时是二者。曾经在恋爱中,发现 ex 和他公司新来的前台频繁互动,包括酒醉后送她回家,请她陪他逛街为我挑选生日礼物…… 当时的我爆发了,我站在道德制高点,他乞求了,我原谅了。但如同电影里,作家出轨了,和妻子争吵后又暂时平和了,但妻子话不到三句就会提到 “女演员”,哪怕不提,二人之间的气氛也跟以往再也不同了。作家说:如果你还想和我继续生活,还想和我继续过,那你必须想办法,给自己一个和解的办法。但是如果她真的能做到含着刺笑着和他生活,那她一定不爱他了。而这时候关系也该结束了。
电影里有一段女演员的自白。她说:我不提他的妻子,我就像是破坏他家庭关系的人,可我越提他的妻子,他就越忿懑她阻碍他的幸福。这场景让我觉得熟悉。高中时喜欢的人,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选择了红玫瑰,我越走越南一个劲的读书工作,他们大学没毕业奉子成婚。若干年后,红玫瑰成了蚊子血,我倒成了白月光。多年未曾联络,他努力挤进我的生活实在是突兀,而我在被动的情况下又成了她的假想敌。
每段关系里,每个人立场不同,没有绝对的对错。但有一点是无疑的 —— 想好后果 。世俗观念道德准则或许限制了人类情感维度的丰富多元,但尊重一段关系里对方的尊严和感受,接受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相应后果,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,这都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做到的。